在山亭區山城街道柴林社區,有這樣一位農村婦女,十三年如一日地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,她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小家的一片天,譜寫出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。她,就是第八屆山東省道德模范張延花。
“這些年,所有家庭重擔都落在張延花一人身上,照顧癱瘓在床的老公,服侍年邁的婆婆,十幾年都毫無怨言?!辈窳稚鐓^居委會工作人員說到張延花時就贊不絕口,都說她是孝敬婆婆的好兒媳、體貼入微的好妻子。
2009年的普通的一天,一場意外改變了她和丈夫李景元的人生,丈夫被車撞了,經醫院診斷腦中樞神經嚴重受損,讓原來健健康康的“壯勞力”變成了植物人,全身不能動彈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,一日三餐都要依靠胃管進食。張延花的婆婆受此嚴重打擊,一病不起,再加上還有未成年的兒子需要撫養,讓這個家庭原本和美的小日子戛然而止。
當時年僅38歲的張延花,狠狠地甩去眼淚,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。
盡管丈夫重新站起來的希望極其渺茫,但是她心里想:無論有多艱難,一定要陪著丈夫走下去,不能讓這個家散了。沒有醫學護理知識,沒有照顧病人的經驗,她就悄悄地跟著醫生護士學,處理丈夫排尿排便障礙,學習如何進行變換體位,琢磨輔助性按摩等,慢慢地張延花的護理技術甚至比醫護人員做得還要利索。
為了避免丈夫的身體肌肉發生萎縮,她堅持每天給他按摩,同時,和聲細語地和他談起以前的事,“有時候,他會心一笑,就是我最大的安慰?!睆堁踊ㄕf。丈夫李景元在床上一躺就是十三年,張延花則十三年如一日地悉心照料:清晨5點起床,為他抹身體,幫他洗臉、刷牙,每天要用注射器通過胃管喂他四次飯,一日三次地按摩。為了避免丈夫身上生褥瘡,張延花每天半夜都要給他翻身好幾次。幾年過去,丈夫身上一顆褥瘡都沒有長,連主治醫師都連連驚嘆。除此之外,為了家里的開銷,她又不得不抽出時間打點零工掙錢……
為了讓丈夫能夠站起來,她四處奔波求醫,找偏方,緊緊抓住哪怕是一絲的希望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在張延花的悉心照料下,經過多年的康復治療、訓練,奇跡發生了——如今李景元的意識有了一定的恢復,不僅能看看電視,還能夠坐輪椅。張延花感到付出沒有白費,信心更足了,久違的笑容給這個歷經磨難的家庭帶來了無限生機。
李景元的侄子李斌告訴記者,10多年來,為了照顧叔叔,嬸娘張延花不知吃了多少苦,不知受了多少累,男人干過的體力勞動,她都干過,她這上半輩子,干過別人幾輩子的活。為了子女上學,她節衣縮食,教育他們好好讀書,好好做人,在那么困難的情況下,將子女培養成大學生,很不容易。所以,我們要向她學習,好好尊敬長輩,善待家人。
大人的行動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,張延花的舉動,讓孩子們看在眼里、記在心里,并深深地打動她的孩子們。孩子們十分懂事,也非常孝順,一有時間,就給母親當幫手,主動照顧父親。他們都對母親說:“將來等您老了,我們一定更加周到地孝敬您!”聽了孩子的話,張延花十分高興,心想:自己付出的辛苦也值了!
張延花用她孱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責任,靠著她的頑強不屈與厄運抗爭,在她的真情下婆媳和睦,子女孝順。鄰里們都說,張延花雖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,但她對患病丈夫10多年如一日地堅守,對家人情真意切、孝老愛親的點點滴滴打動著我們。她用真心待人,以摯情愛人,并且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中,去傳承孝老愛親的美德,影響著子女及周邊人。(記者 劉振江)